人工智能泡沫

人工智能的能力

自ChatGPT的出現以來,人們對人工智能可說是既崇拜又畏懼。以教育行業為例,一直推廣人工智能的課程,提醒學生需與時並進,捉緊各地科技的最新趨勢,卻又一直提防學生利用人工智能完成作業。人工智能似乎能修正所有文法錯誤,似乎能解開所有數學謎底,又似乎能解釋所有科學現象,到底人工智能的能力有甚麼限制?看着一篇又一篇指出人工智能剝奪工作席位的報章,人工智能真的能就這樣取代人類嗎?近日逐漸出現關於人工智能的發展的討論,開始有人認為其發展被高估,造成「AI泡沫」的現象。

 

甚麽是「AI泡沫」?

「泡沫」深受人喜愛,卻是一觸即破。在「泡沫」二字前加上名詞一般指人們對物品相當喜愛,但該物品是會破滅的。就如1995年至2001年間的「網際網絡泡沫」(科網股泡沫),當時人們受社會熱潮、市場炒作、股價浮動等等的因素影響,對新興的網絡期望過高,超越了實際價值,造成其後的幻想破滅。然而,這對我們有甚麼影響呢,不就是科技發展的速度未能達到預期嗎?事實上,科技的發展影響著數百億的資金動向,影響著科技公司的命運,影響著我們大部分人的生活。以科網股泡沫為例,由於投資者認為網絡發展會得到成功,因此投入大量資金,令相關的公司股價被過分推高。一旦公司的發展未如理想,投資者便會失去信心,逐漸開始售出股票,導致公司股價下跌。股價下跌導致公司融資的能力下降,增加營運壓力的同時降低股東和投資者的信心,造成惡性循環,因此公司倒閉也是泡沫破滅的其中一個結果。

 

人工智能是泡沫嗎?

那麼,人工智能是泡沫嗎?作為人類的助手,我們已經可在教育、經濟和醫療等多個範疇體驗人工智能的威力。然而,我們對人工智能的期望到底是甚麼?不少人認為人工智能將會如人一樣行動和說話,取代人類的工作,為的不是剝奪人們工作的機會,而是締造一個更舒適的生活環境以提升人類的生活質素。人工智能的科技,如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人工智能代理(AI Agents)及個人化人工智能等的出現讓我們驚歎人工智能的能力,認為它無所不能,但它真的能取代人嗎?即使人工智能可透過個人化學習計畫及即時的詢問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它始終無法取代老師的互動教學及情感支援;即使人工智能可透過快速地分析數據和影像及早發現疾病,它始終無法取代醫生的技術操作及臨床經驗。因此,人工智能在發展成「人」的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而且在「自主學習」和「倫理安全」還是令社會有一定的擔憂。

 

人工智能訓練挑戰

泡沫破滅除了是投資者的預期過高,還存在發展速度的考量。訓練人工智能需要龐大的資源,也需要面對各種挑戰。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例,它是經過數兆個數據訓練而成的模型,我們可以想像成它閱讀了整個圖書館數以萬計的書籍後,才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閱讀如此大量的資料需要極大的運算能力,意即需要大量的能源及配件進行訓練,成本相當高。除了配套,「數據人隱私與安全」也是訓練人工智能的阻力,由於訓練時需要海量的數據,包括文字、影像和錄音,不時包括受版權保護的作品和用戶個人資料。若資料被外洩或不當使用會對用戶造成嚴重的損害,因此數據監管成為訓練的一大挑戰。

 

或許人工智能未必會在短期內成為我們的日常夥伴,但只要我們視它為輔助工具,善用而不濫用,相信它能改善我們的生活。面對林林總總的新科技和產品,保持理性思維思考實際情況才最有保障。

 

想一想

  1. 你認為人工智能是「泡沫」嗎?為甚麼?
  2. 你如何評價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你能想像十年後的人工智能可以做甚麼嗎?

其他文章

生成式人工智能
生成式人工智能 Generative AI
人工智能泡沫
人工科技泡沫
用科技令學生嘅創意成真
用科技(AI、Arduino、3D打印)令學生嘅創意成真